平潭坛紫菜(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对海岛人民来说,“靠海吃海”是天然的选择。在平潭,韧性十足、色泽油亮、藻味醇香的坛紫菜,是岚岛儿女的心头好,也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平潭坛紫菜是如何在科技的助力下发展起来?近日,记者来到坛紫菜养殖基地,探访坛紫菜的发展之路。
高良1号 科技力量下沉催生良种
“怎么样?买到头水紫菜了吗?我买到了!”
每年紫菜上市后,平潭的家庭主妇总会聚在一起讨论,谁家先买到头水紫菜。她们知道哪一家的紫菜口感更细,却不知道这些紫菜其实都来自同一苗种,那就是“高良1号”。
坛紫菜“高良1号”苗种的发源地是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有限公司的前身——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场。这一苗种的培育,是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成果,也是科技力量下沉的第一次尝试。
1999年,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场来了两名科技特派员,其中一名来自厦门大学的科技特派员是平潭人,为让家乡的坛紫菜更出名,他与技术负责人高丽华决定,要研发出一种让市场认可的紫菜苗。
谋定而后动。他们跟着实验场里的工人深入平潭海域收集野生紫菜,并从中提取需要的体细胞苗,最后进行合成。在多种细胞苗成型后,他们统一发给各个海域的养殖户分头养殖。三年后,受到养殖户和老百姓认可的“高良1号”就此诞生。同年,“高良2号”也培育成功。二者各有各的特点,只是适宜养殖的海域不同。
福清、莆田、广东及浙江等地的养殖户知道平潭出了紫菜的新品种,便纷纷来岚买苗。此后,平潭坛紫菜开始闻名于全国。
2002年,坛紫菜“高良1号”苗种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4年,“高良1号”和“高良2号”被授予“福建省重点新产品”证书;2020年,坛紫菜良种推广应用与现代种业体系构建(科技推广奖)取得了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每个证书和奖项的背后,都是对平潭坛紫菜的赞誉和认可。
“这些荣誉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我们继续深耕的动力。我想让平潭的紫菜被更多人知道,还要让更多养殖户养我们平潭的苗种。”高丽华说。
科技小院 让坛紫菜走向更大舞台
2002年,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始了坛紫菜的规模化养殖。这些年来,“高良1号”坛紫菜走进了千家万户,渐渐成了其他苗种的“前辈”。“目前,我们在敖东海域还试种了四个苗种,这几天就要去看看成品如何,准备择优再推新品种。”高丽华说。
推出新苗种的背后,科技小院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2021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这也让更多高校的科研人员走进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有限公司,落地开展多个项目,很多在育苗过程中产生的疑难杂症得到了解决。
“每年当苗生病时,高校科研工作者就会把贝壳带回实验室,对症下药,这样苗就能健康成长。”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清说,有了高校的科研力量,他们就可以放心培育、试种新苗种。
“市面的海苔一直是北方的条斑紫菜所制,其实坛紫菜除了炖汤外,还能加工成很多产品,比如紫菜饼干、紫菜罐头、紫菜酱。我们要把坛紫菜制成更多产品,迈向更广阔的市场。”杨文清介绍,现在他们正着手行动,并已经成立专门为坛紫菜做包装和预制的公司。
“父亲以前总对我说,育苗工作很苦,但我明白,企业要做大,就要有技术、有人才,并不断创新。”高丽华说,接下来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让平潭坛紫菜走向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