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搜索
        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3-01-13 17:16:4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超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我们党结合时代发展主题、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集聚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辩证统一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谋划、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未来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与把握。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三者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三者辩证统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引领世界发展中心的转移,总是与人才中心的转移、科学中心的转移相生相伴。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证;高素质的人才和各方面科研成果,又为发展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三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唯有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同发展,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

        实现强国目标,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实力、人才是保障。面对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唯有占领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才能避免受制于人。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本质是教育竞争。我们要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一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把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抓实抓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继往开来、团结奋斗。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从历史上看,强国发展之路都与发达的教育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化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认识,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思路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出更多满足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

        教育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享受优质公平的高水平教育,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热切期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实践。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当前,我国对一些尖端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自主可控,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着“卡脖子”局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只有坚定不移加强自主创新,牢牢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才更加安全、更为可靠。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格局中孕育着新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就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努力实现更多“从01”的突破,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全面塑造竞争新优势。

        我国制度优势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成功实施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取得诸多辉煌成就。奋进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场深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变革,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努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凝聚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人才引领驱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只有重视人才、用好人才,党和国家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才能赢得未来。

        从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坚持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党组织里来,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党更加注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接续投身党的伟大事业,写下了波澜壮阔的动人篇章。踏上新征程,我们必须传承好、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引导广大人才继续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来看,人才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来看,人才是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因素。要按照建设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



        365bet注册指南_365bet手机娱乐场_365bet正网方志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365bet注册指南_365bet手机娱乐场_365bet正网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365bet注册指南_365bet手机娱乐场_365bet正网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福建省365bet注册指南_365bet手机娱乐场_365bet正网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365bet注册指南_365bet手机娱乐场_365bet正网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365bet注册指南_365bet手机娱乐场_365bet正网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365bet注册指南_365bet手机娱乐场_365bet正网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