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至1933年,毛泽东多次来到福建,先后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4首词。
其中,《诗刊》1957年一月号收入经他修订的《如梦令》等18首诗词。而《清平乐》《采桑子》《渔家傲》和其他3首词,经作者修订,以《词六首》为总题,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第5期。至此,这4首词的内容有了定稿。
毛泽东发表《词六首》时,写了一篇序,其中说,这六首词,是1929—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他写的这些词,当年自己并未定稿并特意保存,而是由邓拓等人记录、传抄,流传下来。今年是纪念建军90周年,将这些词的定稿与其传抄稿作一对照,也颇有意味。
《人民文学》当年的诗歌编辑宋垒,在1993年公开发表《千锤百炼 满眼辉煌——毛主席对〈词六首〉的改定》一文,展示了《词六首》的传抄稿,其中包括《清平乐》《采桑子》和《渔家傲》。由中央档案馆编辑、北京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毛泽东手迹》(自作诗词),展示了《如梦令》的传抄稿。
(一)
《清平乐·蒋桂战争》写于1929年秋天。
这首词的定稿是:“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它的传抄稿则是《清平乐·进军福建》:“风云突变,宁桂大开战。(此句缺失),军阀好混蛋。红旗插向汀江,直指龙岩上杭。收拾张卢残部,分田分地真忙。”
1929年上半年,蒋介石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了战争。红四军利用军阀间的争斗,从江西进入闽西,一路告捷,建立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这首词就是在这一时期写下的。
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之间,新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旧军阀之间,连年争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定稿将“宁桂大开战”改为“军阀重开战”,一个“重”字,准确点出各路军阀长期争斗、如今又斗的事实。“军阀好混蛋”虽然生动,但口语化太强,也不符合格律;定稿改为“一枕黄粱再现”,鲜明阐述了一个道理:有代表穷苦人民利益的红军在,军阀想称王称霸的黄粱美梦必定落空。写红旗“跃过”汀江,比“插向”汀江,动感强了许多;“直下”龙岩上杭,则比“直指”更生动更清楚描画了红军势如破竹、迅速拿下龙岩上杭的英勇行动。红军攻占长汀、龙岩、上杭等地后,着手扫除福建军阀张贞、卢兴邦的残余势力,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土改,所以,以“收拾金瓯”代替“收拾张卢”,更准确、更全面展示了红军建立革命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形势。
(二)
《采桑子·重阳》写于1929年10月。
这首词的定稿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它的传抄稿则是《采桑子·有赠》:“人生易老天无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6月,红四军召开第七次党代会。由于毛泽东与党内同志就红军领导权等问题产生不同看法,落选前敌委员会书记,并受到严重警告处分。会后,他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当年9月,红四军召开第八次党代会,由于毛泽东没有去参会,再次受到警告。这一时期,他又患了当时被认为很难治好的恶性疟疾。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人生易老天无老”,化用李商隐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不论读者如何解读此句,仅从科学的角度看,定稿把“天无老”改成“天难老”,更加符合宇宙也有变化、生死这一客观规律。传抄稿“但看黄花不用伤”——我国自古有重阳赏菊的传统,窃以为,联系词人当时的处境,说“不用伤”,似乎有点自我安慰的味道。定稿把此句改作“战地黄花分外香”,境界立见高远,并且与词下阕的“寥廓江天万里霜”呼应,充分表现了词人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对革命前途仍然满怀信心的豪迈情怀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词人眼里,江天寥廓,霜华万里,如此壮阔绚丽的秋景胜过柔媚的春光。这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传抄稿相比,定稿不论在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水准上都高了一筹,但哪一稿更能准确体现词人当时的真实心境,读者自可品味。
(三)
《如梦令·元旦》写于1930年1月。
这首词的定稿是:“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其传抄稿为《如梦令·宁化途中》:“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如画如画,直指武夷山下。”
1929年11月,陈毅从上海带回党中央的“九月来信”,来信指示恢复毛泽东前委书记的职务。12月,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在上杭古田召开,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红军领导层统一了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又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预言革命的高潮快要到来。由于蒋介石开始三省“会剿”,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转移到江西广昌。随后,毛泽东也率领红四军一部,经清流、归化(今明溪)、宁化,进入广昌。在行军路上,毛泽东写下这首词。
传抄稿“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生动描绘了古田会议后红军团结一致、革命前景美好的场景,“众志已成城”可谓全词的词眼。当然,红旗被风卷起来后,不如迎风招展的红旗好看,所以定稿将“风卷”改为“风展”,不但行军的画面显得更加壮丽灵动,革命形势良好的主题也更加鲜明。定稿将“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改为“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紧接前面两句“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虽然从表面上看,词意显得更加连贯自然,但整首词牺牲了“众志已成城”这个词眼;再说,窃以为,依照传抄稿,虽然“路隘林深苔滑”,但是“众志已成城”,故“风卷红旗如画”,内在逻辑亦通畅。
从整体上看,定稿和传抄稿哪家强?读者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写于1931年夏天。
这首词的定稿是:“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其传抄稿则是《渔家傲·反“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三路大军齐进逼。包抄疾,摧枯拉朽如霹雳。八百里驱十四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敌军如卷席。蒋何泣,步步为营嗟何及?”
1931年4月,蒋介石集中20万兵力,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构筑了一条弧形战线,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围剿”。从5月16日到31日,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自江西富田向东横扫敌军,一路打到福建建宁,先后歼敌3万多人,粉碎了第二次大“围剿”。红军胜利后,毛泽东乘兴创作了这首词。
定稿将传抄稿的“三路大军齐进逼”改为“枯木朽株齐努力”,从直接写红军包抄敌军,改为间接写连山上的枯木朽株都努力帮助杀敌(更不要说红军自身了)。这避免了词意的直白,也更生动表现了红军的同仇敌忾、志在必胜。红军从山头突然从天而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因此定稿的“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比传抄稿的“包抄疾,摧枯拉朽如霹雳”更加传神地描绘出红军的英勇神速、势不可当。将“八百里驱十四日”改为“七百里驱十五日”,则是对战斗事实的尊重。而将“横扫敌军”改作“横扫千军”,明显有气势多了,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最后,将“蒋何泣”改作“有人泣”,虽不再直接点出敌方,但讥讽的味道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