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独立团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正规编制的军队,其发展壮大的历程,可以说浓缩了一部人民军队的峥嵘军史:
参加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参加古田会议,见证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长征中,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勇当“开路先锋”;抗战时,参加平型关战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血战刘老庄,创造“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解放战争时期,从东北的松花江,打到海南的万泉河,南征北战八千里,横扫千军如卷席;新时期以来,参加九八抗洪、汶川救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
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铸就了这支队伍的辉煌?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支英雄部队,聆听热血的呼喊,寻访历史的答案,感受时代前进的足音。
——编 者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题 记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西江从肇庆穿城流过,浩浩汤汤,不舍昼夜。
江水北岸的石头岗上,矗立着一座重檐飞阁的二层楼宇。登楼眺望,可见大江东去,浮光跃金,星星点点远接天际,对岸是青山绵延,在地势高处,有文明、巽峰两座古塔遥遥相对,真是江山胜景,尽收眼底。此楼因此得名“阅江楼”。
阅江楼,肇庆八景之一。“肇庆”,意为“吉庆之始”,此地不仅人文鼎盛,更是西江流域的军事重镇,扼两广水路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所以,阅江楼上不仅多有文人墨客的题咏,更流传着仁人志士的热血传奇。
1925年,这座楼台迎来了命运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将在史书上留下厚重一笔的叶挺独立团在肇庆成立,团部即设在阅江楼。
手提三尺风云剑,鲲鹏击浪从兹始。
九十多年前,家国罹难,烟雨纵横,有多少风云人物往来于西江之上,奔走于阅江楼前?
九十多年后,翻开这支部队的征战地图,没有人不感到震惊,其足迹覆盖了大半个中国:
——向东,直达江苏省的白驹镇,
——向南,征战海南省的榆林港,
——向西,远抵云南省的元谋县,
——向北,挥师黑龙江的哈尔滨。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九十年的光阴,弹指而逝。而今,隔着时光厚厚的尘埃,抚摸那张红线密布的征战地图,滚滚硝烟,奔腾岁月,一张张依旧鲜活的面容,开始在我们眼前慢慢浮现。
(一)
1925年,遥远的南中国,正值多事之秋。
这年3月,春寒料峭中,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广东革命政府两次发动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与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等人,深感时局纷乱复杂、军阀不足倚靠,在总结一系列经验教训后,决定建立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实际控制的革命队伍。此后,经与国民政府负责人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商议,选择在第四军12师组建34团,调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
1925年11月21日,34团成立。翌年1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这便是军史上威名赫赫的“叶挺独立团”。此后,这支部队几经衍变,番号不停更改,但其建制得以清晰地延续,其精神传统也得以有效地传承,不论在部队还是在民间,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叶挺独立团”。
诞生之初,叶挺独立团就在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显得卓尔不群。
叶挺独立团的军费虽然由国民政府划拨,但却是一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队伍,团里排以上干部的任免、部队人员的补充,以及重大的政治军事训练计划等,都是独立团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自行负责处理,不受军部约束。团长叶挺则直接向周恩来汇报工作。
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政治建军,叶挺独立团一建立,马上成立了中共叶挺独立团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支部委员会是叶挺独立团的领导核心,重大问题都由支部讨论决定。党支部不属第四军政治部管,而是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此外,还建立团组织,直属党支部领导。这种“独立团内没有国民党的组织,只有共产党的组织”的情况,在国民革命军中是开天辟地的举措。
用兵之道,教戒为先。甫一到任,叶挺马上展开全面的军政训练。他以苏联红军的模式要求军队,并且在独立团内部开展“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打骂、反报假,独立团建团初期的军阀习气一扫而空。这些努力,奠定了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军队的基础,独立团士兵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与日俱增。
有了共产党员作为骨干,有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工作,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勇往直前、势如破竹,打出了“铁军”军威。1927年1月,武汉汉阳兵工厂受民众委托,制作了一块高1米、宽0.5米的铁盾牌赠送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盾牌正面镌刻两个红色隶书大字:“铁军”。
叶挺独立团代表第四军接受了这块盾牌。“铁军”二字,由此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铁军盾牌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支英雄部队的嘉许,以后的岁月里,这个团还将屡建奇功,威名播于天下,但不管怎么衍变,这个团的精神与气质,却实实在在萌芽于这两个鲜红的大字。
可惜的是,叶挺后来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扣押,直到抗战胜利,由于中共中央的积极营救,才得以出狱。出狱后的叶挺未及施展抱负,就因飞机失事而罹难——北伐的一代名将、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竟这样陨落。
得知叶挺遇难后,陈毅悲愤难抑,写下一首真情流露的挽诗,最后几句这样写道:
我佩君忠贞不屈,服务人民,
不愧革命家的气概。
我只望你的遗风长存,
化育无数后继之英材。
将军之魂魄兮,
归去来,归去来!
一抔之土未干,故国山河变色。陈毅之哀婉伤痛,何尝不是家国山河之悲恸痛惜?
(二)
归去者,今来矣!长剑横九野,猛士唱大风。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一声枪响,向世界宣告了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人民军队诞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背叛与血腥屠杀之中,诞生在中国革命形势愁云漫天、雾锁重楼的黯淡时刻。痛定思痛的中国共产党人抓起枪杆子,挺起脊梁骨,在最令人窒息的时候,迈出了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关键一步。
时已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1军25师73团的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光荣的南昌起义,成为人民军队的重要来源之一。起义部队从南昌挥师南下,辗转潮汕,又东进入闽,继而再北移,踏进赣南山区。一路上的征战极其辛苦,山高水远,雨急风狂,一些意志薄弱者与投机取巧者纷纷离开了队伍,每次走到岔路口,便有三三两两的官兵弃队而去,不再回头。
世事就是这样,在胜利顺畅的情况下,做英雄是容易的,因为牺牲较小,前景可期;而在失败退却的情况下,做英雄就难得多了,因为牺牲很大,前景还无法预料。所以,越是艰难困顿的局面,越考验一个人的信念与勇气,也只有经受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能成就大业的英雄。
历史将用事实雄辩地证明这个道理。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为继承与弘扬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所在“铁军”的优良传统,中共湘南特委决定将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被改编为第四军10师28团。
此时的毛泽东,正在积极实践他对于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思考。有一天,他找到黄埔军校四期学生唐天际,授给他两件法宝:“党支部建在连上”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让他到28团1营2连去任党代表。唐天际到任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连队建立党支部、列宁室(俱乐部)和士兵委员会(军人委员会),实行政治课教育制度。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也受到官兵的热烈欢迎,被战士们写在包袱皮上,床头上和门板上,反复背诵,视作行动指南。后来,“六项注意”发展到“八项注意”。1947年10月,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自此以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人民军队严格遵循的行为准则。
但在当时,红四军内部对毛泽东的一系列建军举措却分歧很大。一些人认为,毛泽东强调党对红军的领导,是在搞家长制;还有一些人话说得难听,说政治部妨碍司令部的工作,是“卖狗皮膏药”的,宣传兵都是“吃闲饭的”。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
为了在党内统一思想认识,确立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红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了影响深远的古田会议。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重申了党对人民军队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根本性问题,从而为我军战胜强大敌人和艰难险阻提供了不竭力量,使我军始终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和作风。
古田镇也由此成为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成为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革命的政治工作就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这一重要治军理念,正是从古田会议发源。
(三)
归去者,今来矣!铁肩担道义,热血铸忠魂。
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后,叶挺独立团被编为红一方面军1军团2师4团。在长征中,红4团挑起了“开路先锋”的重担,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打开一条血的通道。
1935年,红军在前往川西的路上遇到了大麻烦——天险大渡河横亘在面前。大渡河水急浪高,河面又宽,难以架桥,而渡口褊狭,无法满足数万大军渡河之用。当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一世英雄,就因在大渡河畔渡河无策,最后全军覆没。这一次,蒋介石野心勃勃,企图借地利之便,围歼红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使“朱毛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
5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抵达安顺场,听取汇报后,决定红军沿大渡河西岸北上,抢占泸定桥。夺桥的任务在28日下达给红4团。从地图上标出的位置看,红4团此时距泸定桥120公里,留给他们的行军时间,只有一个昼夜。
红4团沿着山路一路急行,在猛虎岗击破了川康边防军的阻击,行至奎武村时,天降大雨,山路一片泥泞。为加快行军速度,团长黄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3个步兵营轻装前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29日凌晨6时,准点抵达泸定桥。
顶风冒雨,边打边走,一昼夜奔袭120公里,这在外国军事专家们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是让红4团的战士们用一双双脚丫子完成了。
来到泸定桥的战士们发现,这座100多米长、近3米宽的铁索桥,已被抽去桥板,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湍急的江面上晃动。桥的那一端是泸定城,城一半在东山上,城墙约两丈余高。守桥之敌在对岸桥头和山坡上构筑了防御工事,枪口、炮口早已对准泸定桥。
这种场景,让人想到了清代徐锡麟的那句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注定是一场有去无回的冲锋,牺牲了尸体都将找不到,红4团的战士们心里都清楚。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退却。他们昼夜奔袭,马不停蹄,为的就是要打一场这样的冲锋,在不可能撕开口子的地方,撕他一个天崩地裂的口子!
2连连长廖大珠抢先站了出来,对黄开湘说:“1连强渡乌江,立了大功,这一回,轮也该轮到让我们2连上了!”
黄开湘同意了廖大珠的请战。攻夺泸定桥的战斗很快打响。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背插马刀,携带短枪,迎着肆虐的炮火,向对岸发起冲击。3连在连长王友才的带领下,扛着木板,紧随突击队身后铺设桥板。头顶是呼啸的子弹,身下是咆哮的江流,这场艰苦的战斗,每进一步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泸定桥一战,成功打通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战后,毛泽东仔细察看了泸定桥的地势,感慨地说:“这样险要桥面的桥能夺取,说明红军是不可战胜的!”不久后,他在《长征》一诗中,豪情满怀地写道: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到泸定桥,他走到桥上,激动地跺了几脚,说:“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记下我们战士的不朽功勋!”军团《战士报》连续刊发捷报和评论,自豪地将红4团飞夺泸定桥、一昼夜行军120公里的英雄事迹传遍神州。
(四)
归去者,今来矣!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红4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1营,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挺进苏鲁豫,南下华中,东进淮海,身历百战。其中,最为惨烈的一仗,发生在1943年初的刘老庄。
刘老庄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人口不足百户,距淮阴城25公里,距六塘河约10公里,紧靠淮沐公路,是日军进攻六塘河的必经之地。当时,上级决定以一个连的兵力,在刘老庄一线展开阻击战斗,延迟敌人的进攻时间,掩护我党政机关与当地百姓安全转移。
这个作战任务交给了新四军3师7旅19团——这支英雄部队在皖南事变之后的新番号。19团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4连具体实施。
这场阻击战在3月18日上午9时打响,持续到当天21点左右结束。翻阅《新四军战史》与叶挺独立团团史,我们发现,与其他战斗相比,对这场战斗的记录显得简要得多:“4连连续打退日伪军1000余人的5次冲锋,经受了6个小时断续炮击,整整坚守了12小时,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由于4连的顽强阻击,日军被挡在六塘河以南十几里外,保障了六塘河两岸的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
没有更详尽的记录,恐怕是因为这个连队的82名指战员,在这场战斗中全部殉国。
战斗结束后,淮阴县张集区的区队与游击小组赶到战场,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潸然泪下:只见纵横交错的战壕里,泥土已经被浸泡成了血红色。一具具穿着灰色军装的尸骸,倒在泥土与血水之中。他们仍然保持着生前战斗的姿势:有的人,嘴里还咬着日军的半边耳朵;有的人,手里还揪着敌人的几缕头发;有的人,弓着双腿,双手紧握着捅弯了的刺刀……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两千三百年前,屈原在《九歌》中的哀婉吟唱,何尝不是铁血英雄今日的行歌?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高度评价道:“淮北全连八十二人全部殉国的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盛赞八十二烈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他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写道:“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师长在《盐阜区反“扫荡”》中报告:“刘老庄战斗打得最坚决、最壮烈。19团4连在敌军千余围攻之下,从清晨到黄昏激战整日,指战员八十二人全部阵亡,阵亡之前将武器全部破坏,无一人投降。其为国尽忠、为民族尽孝的精神可歌可泣。”
为弘扬八十二烈士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和忠勇无畏、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19团4连被命名“刘老庄连”。人们在烈士捐躯的地方修筑烈士陵园,建起雄伟的八十二烈士墓碑。
抗战胜利后,叶挺独立团挺进东北,大战秀水河子,保卫四平,三下江南,参加辽沈战役。其间番号几次衍变,后编为第四野战军43军127师379团,随四野南下,“从东北的松花江,打到海南的万泉河”,南征北战八千里,横扫千军如卷席。
(五)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进入新世纪的铁军随时整装待发。
2008年5月12日下午,河南洛阳。
379团突然接到命令:全团官兵整装待命。
那一天,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了里氏震级达8.0级、矩震级达8.3级、震中烈度达11度的超强地震。
13日,部队飞往四川。先期到达的官兵,奉命向震中地带——映秀镇徒步挺进。但是,往映秀镇已经没有了路。沿途全是倾倒的房屋,断裂的桥梁,不断滑坡的山丘,断树、巨石纷纷滚落,把交通重重阻塞。大地仍然在颤抖,余震不时到来,危险就潜伏在每个战士的身旁,此时往震中进发,就等于把生死置之度外。
面对不可预知的险情,师政委向全体官兵大声喊道:“独生子出列!”
喊了两遍,没有一个人出列。
“共产党员出列!”政委又喊了一声。
“哗”的一声响,全体战士都站了出来。
政委强忍泪水,挑选出一批党员骨干,每人背着两箱重约20公斤的药物,向4座大山阻隔的映秀镇挺进。他们披星戴月,不顾辛劳,一路上经历了13处泥石流、20多处塌方滑坡、15次余震,终于把药物送进灾情最为严重的地方。
有的时候,我们很难说精神是什么,但我们可以说精神像什么,精神就像长河里的灯塔,为我们带来坚持的勇气,照亮前行的道路;精神也像流淌的泉水,润泽我们枯燥的心田,丰茂我们荒芜的生命。铁军精神在和平岁月里并没有丝毫褪色,她正在这个伟大时代绽放耀眼的光芒。
再好的队伍也要与时俱进。尤其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又承平日久的时代,丝毫的大意与懈怠,都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79团9连营地,酷热的天气几乎将人烤化,但是营地体能训练场上,士兵们头戴钢盔,身背作战包,清一色全副武装。
“只是训练而已,为什么搞得像打仗一样?”
连长周坦回答说:“战争中要用什么,我们就练什么,平时练得多,战时才用得好。”
好的习惯来之不易。曾经有一次战备拉动,9连由于平时没能及时检查战备物资,官兵携带的单兵干粮早已过期。行军几十公里后,大家只能饿着肚子完成后续任务。
那次狼狈的经历,让9连养成了实战化的备战习惯:作战包里,常年放置着最新的作战地图、村镇分布图;战术训练场上,指挥员从来不喊队列口令;早晨起床,班排宿舍几乎不开灯……
从北伐战争的叶挺独立团到南昌起义的73团,到井冈山时期的红四军28团,到长征时期的红2师红4团,到抗战时的八路军115师685团1营和新四军3师7旅19团,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16师46团,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四野127师379团……在叶挺独立团的足迹中,我们看到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缩影。一次次破茧成蝶,一次次凤凰涅盘,无数支像叶挺独立团一样的英武之师紧紧凝聚在一起,最终成就了人民军队开天辟地的历史伟业。
叶挺独立团以辉煌的历程证明:人民军队只有时时刻刻牢记“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才能建设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军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成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201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南下广东,开始他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后的第一次外出视察。在南海之滨,习近平主席登上新型导弹驱逐舰,驶向茫茫大海。
大海波涛翻卷,战舰乘风破浪。一个半世纪之前,正是在这里,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从此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个半世纪之后,还是在这里,中国军队开始向世界一流强军迈进!
两天后,习近平主席接见驻穗部队师以上干部,作出重要论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
中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铸造中国梦!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这个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军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变革。有着九十年光荣历史的人民军队,正在新的起点上开辟新的征程!叶挺独立团亦与时俱进,在改革中与兄弟部队组建成新的劲旅。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中央军委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担当。
安不忘危,治不忘战。这份忧患意识与使命担当,似警钟长鸣,回响在每一名军人的心头。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一枚枚导弹昂首伫立,一辆辆战车整装待发,一架架战机振翅欲飞……中国军人,从来都肩负着“出征”的使命;中国铁军,时刻准备着打赢未来的战争。
大风起兮云飞扬,
铁血猛士兮定国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