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以长征为题材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在央视一套开播,该部电视剧,以红军第5军团第34师在长征中承担后卫作战任务,英勇抗敌,最终几乎全军覆没为故事背景,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热血飞扬的岁月,也让全国观众,第一次深入了解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这样一部电视剧的播出,再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也引起了观众朋友的热烈追捧和广泛好评。
从《绝命后卫师》播出以来,我就成了它最忠实的拥趸。之所以喜欢它,因为这部电视剧与以往的革命战争剧相比有着不同的元素,它并没有过于追求塑造高大上的人物形象,而是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形象各异、性格不同的普通客家战士形象,他们中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妻,他们害怕战争、厌恶战争,他们很多人一开始不愿意参军,但是却因为亲情、爱情、友情等种种原因,走上了军旅生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温情,或凄惨,或壮烈,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可以触摸到炮火横飞的战争年代,人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能够在这样一部宏大的题材中,将人性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绝命后卫师》无疑是成功的。而纵观全剧,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剧中人物对于理想、对于信念那种执着的坚守,那种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
红军第5军团第34师,这支在上级要求下紧急扩红、临危受命的队伍,从接受护卫任务那一刻起,它的结局注定是壮烈的。这支聚集了不同年龄、不同脾性、不同觉悟人员的队伍,在敌人的眼里被称为“杂牌之师”,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杂牌之师”,却一次又一次击退国民党正规军;就是这样一支“杂牌之师”,却护佑中央红军纵队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就是这样一支“杂牌之师”,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理想、有信念。剧中人物新兵营政治教导员俞选文曾经不止一次地说道:“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作为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过上和平安宁的理想生活,而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共产党、红军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为了美好的希望,为了理想的生活,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当然,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在第34师,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主人公陈树湘、政委程翠林一样,从一开始就有着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有着坚定的政治觉悟,他们中很多人对于参军是彷徨的,对于革命是犹豫的。木子李,为了照顾家中的母亲,逃避参军;赖老石头怕儿子参军,将儿子关起来;张桂雄拒绝妻子女扮男装,跟自己一起上前线。然而,当他们最终真正走上战场,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在血与火的历练中,他们的内心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用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和极富说服力的言辞一遍遍鼓舞他们,安抚他们焦灼的心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逐渐开始认同共产党,认同工农红军,从而在心中树立起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剧中人物所感动,为了理想,为了信念,第34师的战士们,虽然知道最终的结局,依然义无反顾,用生命铸就起了血肉长城。正如剧中人物吕肯中所说:“我只要活一天,就要战斗一天。无论明天发生什么,我只有一个信念:我在,阵地在!”伴随着剧情的推进,林金森、俞选文、张桂雄、赖老石头、苏达青、木子李、程翠林、陈树湘……他们一个个倒在了敌人的炮火前,一个个倒在了长征的路上,我的内心也一次次被揪紧。当最后看到陈树湘英勇就义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样的一个第34师,这样的一支6000多人的队伍,他们用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惨烈的一篇,实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该部电视剧的人物,大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客家先辈,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客家人的“硬脖子”精神,红皮红心、尽己之心、竭己之力、精忠报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红军、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